各式複姓~包含一些解釋跟來源~
  
1.歐陽 音ㄡ ㄧㄤ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唐代書法家歐陽詢。
 
姓氏來源
 
《路史》 “歐條”上記載說:“越王無疆次子,封烏程余山之陽,后有歐氏、歐陽氏。”而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上也有類似說法,並提出歐陽一姓出自姬姓的觀點。歐姓和歐陽氏一樣,都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后裔。原來,越王勾踐於“臥薪嘗膽,雪恥復國”之後,其次子蹄被封于烏程余山之陽,號稱歐陽亭侯,不久,越王無疆在楚國的大軍壓境下失國,於是,蹄之後世子孫就以歐陽為氏,稱為歐陽氏。而歐陽余山,根據考証是在現在浙江省吳興縣的東方。得姓曆史2300年左右。望族居渤海郡(今河北滄縣一帶)。
 
 
2.太史 音ㄊㄞˋ ㄕˇ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。秦漢稱為太史令。魏晉以後,修史之職轉歸著作郎,太史則專掌曆法。隋改為太史監,唐改為太史局,宋則有太史局﹑司天監﹑天文院等名稱。元改名太史院。明清改為欽天監,修史之職則歸於翰林院,故俗稱翰林為 太史 。職官名。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。秦漢稱為 太史令。魏晉以後,修史之職轉歸著作郎,太史則專掌曆法。隋改為太史監,唐改為太史局,宋則有太史局﹑司天監﹑天文院等名稱。元改名太史院。明清改為欽天監,修史之職則歸於翰林院,故俗稱翰林為 太史 。
 
(2)複姓。如三國吳名將太史慈。
 
 
3.端木 音ㄉㄨㄢ ㄇㄨˋ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門弟子有端木賜(子貢)。
 
姓氏來源
 
《元和姓纂》上記載,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賜的後代。端木賜字子貢,在孔子眾多弟子中,他有口才而能料事,又善於生財,所以,家累千金。在春秋政壇上,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,曆任魯、衛諸國宰相,曾經游說吳國,出師敵齊以存魯。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,根據史書考證,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,其後世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端木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曆史。古代的衛國在今河南淇縣一帶,全國端木氏家族便發祥於此。端木氏的後裔繁衍很廣,不過,其後曾省文為端氏,或避仇改稱為木氏,所以,削弱了這個家族的陣容,因而名人很少見。
 
 
4.上官 音ㄕㄤˋ ㄍㄨㄢ
 
解釋
 
(1)屬官對自己長官的尊稱。文選˙嵇康˙與山巨源絕交書: 性復多蝨,把搔無已,而當裹以章服,揖拜上官,三不堪也。
 
(2)複姓。如漢有上官桀。
 
姓氏來源
 
上官源於華姓,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。從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上的記載可知,上官氏的得姓始祖,是春秋時代楚國莊王的少子子蘭。這位公子蘭,官拜上官大夫,以官為為氏而姓了上官。一說“上官”為地名,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,其公族中人以封邑為氏。秦滅六國后,遷徙楚國公族大姓於關中,上官氏則被被遷往隴西上圭。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記載說,漢時,為充實關中人口,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,基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圭。上圭,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,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。唐時,上官氏已出現於中原的河南地區,並在河南的陝州出人頭地。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學家上官儀,就是陝州人。唐末紛擾,逼得中原民眾大舉南遷,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響,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開花結果了。
 
 
5.司馬 音ㄙ ㄇㄚˇ
 
解釋
 
(1)職官名:(1)見 大司馬 條。(2) 郡佐之屬。魏晉時為刺史屬官,理軍事。隋唐節度使之下皆置行軍司馬之官,為佐吏之屬,具參謀性質。又每州置州司馬一人,多以貶斥之官員任之,徒具虛銜無實際職掌。清代府同知亦俗稱 司馬 ,其實不同。
 
(2)星名。晉書˙卷十一˙天文志上: 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,禦官也,一曰司馬,或曰伯樂。
 
(3)複姓。如漢代有司馬遷、三國魏有司馬懿。
 
姓氏來源
 
根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的記載追源溯流,可知,司馬氏的得姓始祖,便是周宣王時官拜司馬(是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)的程伯休父,因戰有功,而被賜姓為司馬,其后世子孫即“以官為氏”而姓了司馬。再說程伯休父,他是殷、周朝時期一個諸侯,是上古顓頊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孫所傳。程伯休父的子孫,一部分“以官為氏”而姓了司馬;一部分依照慣例“以國為氏”而姓了程。因此,后世的司馬氏系出程氏,和程氏是一家人。司馬氏的得姓,大約在2700年以前。望族居河內郡(今河南省西部、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)。
 
 
6.東方 音ㄉㄨㄥ ㄈㄤ
 
解釋
 
(1)東邊的方向。孟子˙告子上: 決諸東方則東流,決諸西方則西流。
 
(2)亞洲的泛稱。
 
(3)複姓。如西漢文學家東方朔。
 
姓氏來源
 
曆史古籍有許多記載。《東方朔傳》上說,東方朔出生三日後,他的母親就死了,鄰居收養了他,因當時東方剛亮,於是便以東方為姓。此外從《風俗通》和《尚友錄》兩書上追源溯流,可知,東方這個複姓,出自遠古時期,據說伏羲的後代出生時,按八卦圖所在的震位為東方,因此,他的後世子孫就以東方為姓。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曆史。望族居濟陽郡(今山東濟南市)。
 
 
7.獨孤 音ㄉㄨˊ ㄍㄨ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北周有獨孤信。
 
姓氏來源
 
獨孤一姓源自劉姓。部族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。
事緣: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,劉進伯官至度遼將軍,於攻打匈奴時,兵敗被俘,囚禁于獨山之下(今遼寧省海城境内),他的後代有尸利單于,為谷蠡王,號獨孤部,傳至六世孫羅辰,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,遂為河南人,以其部落名命姓,稱為獨孤氏。
 
 
8.南宮 音ㄋㄢˊ ㄍㄨㄥ
 
解釋
 
(1)星座名。指朱鳥星座。史記˙卷二十七˙天官書: 南宮朱鳥,權﹑衡。 唐˙李頻˙感懷獻門下相公詩: 日望南宮看列宿,迢迢婺女與鄉比。
 
(2)漢時的宮殿,位於河南省洛陽縣東。
 
(3)禮部的別稱。職掌會試。儒林外史˙第七回: 賢契績學有素,雖然耽遲幾年,這次南宮一定入選。
 
(4)地名。位於河北省境東南,鉅鹿縣東北。
 
(5)複姓。如周代有南宮適,宋代有南宮靖一。
 
 
9.万俟 音ㄇㄛˋ ㄧˇ
 
(1)複姓。本為鮮卑部落名,後魏以為姓氏。如北齊有萬俟普拔、宋有萬俟詠。
 
姓氏來源
 
關于万俟的姓氏來源,《魏書•官氏志》和《尚友錄》都有記載。前者指出“後魏獻帝季茅之裔”;後者則指出“後魏獻帝季茅之後為十姓,魏書官氏志稱万俟氏”由此可見,這個姓氏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才出現的,推算起來,至今僅有1700多年的得姓曆史。實際上,“万俟”兩個安本來是當時一個叫鮮卑族部落的名稱,東晉時,鮮卑族的萬俟部隨拓跋氏進入中原,他們的酋長,是後魏獻帝的弟弟。後來,由於鮮卑族逐漸被中華文化所同化,這個部落的後裔就以部落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,稱万俟氏,並且千秋萬世地襲用下來。根據《魏書》記載,頭一個以“万俟”為姓的是万俟丑奴,是山西高平人。望族居蘭陵郡(今山西高平)。
 
 
10.聞人 音ㄨㄣˊ ㄖㄣ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宋朝聞人宏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風俗通》上考証,少正卯,魯之聞人,是聞人氏的祖宗。聞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。其老家魯國,即今山東。望族居河內郡(今河南武陟縣西南一帶)。
 
 
11.夏侯 音ㄒㄧㄚˋ ㄏㄡ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三國魏名將夏侯惇、夏侯淵、夏侯玄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姓譜》和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曆史淵源。夏侯氏和單姓的夏氏本是一家,只是夏氏為兄,夏侯氏為弟罷了。春秋時代的杞國被楚國並滅之後(約於公元前445年),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,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裔,封他為爵侯,於是稱他為夏侯氏。其後世子孫便以夏侯為姓。得姓曆史應該是距今2400年左右。望族譙郡(今安徽毫縣)。
 
 
12.諸葛 音ㄓㄨ ㄍㄜ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夏、商時諸侯葛伯的後代。如三國蜀名相諸葛亮。
 
姓氏來源
 
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,得姓源流有三種不同途徑。一說是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的記載認為,諸葛氏是葛嬰的後人,因居住在諸誠,而被稱為諸葛。一說是從《三國志•吳志•諸葛瑾傳》中引證的,書中指出,琅琊諸縣人葛氏,後來遷居陽都,陽都原來已經有姓葛的人,為了將兩葛氏人區分開來,所以稱諸縣葛氏為諸葛。還有一個說法是《風俗通》上所提到的,孝文帝因葛嬰有功而被誅殺,所以追封他的孫子為諸縣侯,並且稱諸葛氏。此外另有一說,人為諸葛是由“詹葛”氏改成的。綜合以上文獻資料,可知道,諸葛氏的得姓途徑雖有不同,但追本溯源,卻一脈相傳自夏商之際的諸侯葛伯,而且都出自山東諸城。這個家族之所以會以諸葛為姓,主要是基於血統和地緣兩個因素。在血緣上,他們是葛伯之後;在地緣上,他們同發祥於諸城,也成長於諸城。
 
 
13.尉遲 音ㄩˋ ㄔ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唐代的尉遲恭。
 
姓氏來源
 
“尉遲”本來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部落的名稱。距今1600年前,這個部落隨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來打天下,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,拓跋氏終于當上了皇帝,于是尉遲部也就身价百倍,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個諸侯。后來,北魏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,极力推行中華文化,學習漢俗,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元氏,同時還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為漢姓,尉遲氏便是在這種情形下,以部落的名稱作了家族的姓氏,而稱尉遲氏。望族居太原郡(今山西太原縣一帶)。
 
 
14.公羊 音ㄍㄨㄥ ㄧㄤˊ
 
解釋
 
(1)動物名。指雄性的羊。
 
(2)公羊傳的簡稱。
 
(3)複姓。如春秋末魯有公羊高。
 
姓氏來源
 
公羊一姓出自姬姓。《尚友錄》上指出,公羊氏家族,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,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得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•以字為氏》也介紹,春秋時魯公孫羊孺,頗有才學,基孫以祖父名字中的兩個字“公羊”為氏。使公羊姓為姓氏人所知的人物是戰國時人公羊高。相傳他是《春秋公羊傳》的作者。不過,有學者認為《春秋》三傳之一的《公羊傳》,起初只是口頭流傳,進到西漢景帝時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人胡母生(字子都)將其“著於竹帛”面成書流傳後世。依照《尚友錄》的記載,公羊氏家族當時的繁衍中心是在頓丘,即今河北省清丰縣西南一帶。
 
 
15.赫連 音ㄏㄜˋ ㄌㄧㄢ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唐代名人赫連韜。
 
姓氏來源
 
姓氏來源
 
從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考證赫連氏是匈奴右賢王劉去卑的後人。赫連勃勃建立夏國后,自稱云赫連天,因此以赫連為氏。這方面的說法在《夏錄》中也有記載。而《晉云》上則詳細說明了赫連勃勃改姓的經過。從以上書籍可以知道,當初赫連氏在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,原來是胡人,跑到中國來,並當了皇帝。同時他選用這個姓是費盡腦筋的。而且他們的始祖赫連勃勃在詔書中明確規定,只有他的正統嫡系子孫才得相襲此姓,其余支庶,只能以“鐵伐”為氏。這個家族,都是匈奴的後裔,不過在共同的傳統文化大熔爐中,經過溫長的鍛煉和融洽,大家早已分不出彼此了。望族居渤海郡(今河北滄縣一帶)。
 
 
16澹臺 ㄊㄢˊ ㄊㄞ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中有澹臺滅明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姓氏考略》記載,可知澹臺一姓,是居者以地名為姓而來的。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臺山旁,相傳古時滅明居之,即以地為姓,稱澹臺氏,故名為澹臺滅明,字為子羽。後來,澹臺滅明南游至江甦吳縣東南居住。他的住地附近,後來地陷為湖,人稱澹臺湖,湖側仍有墳可見。依照《史記》的記載,澹臺滅明是當時的魯國武城邑人,即今山東人。他們的得姓曆史大約在2500年左右。望族居太原郡(今山西太原縣)。
 
 
17.皇甫 音ㄏㄨㄤˊ ㄈㄨˇ
 
解釋
 
(1) 複姓。如晉皇甫謐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的記載可知,皇甫出自姬姓,宋戴公之子充石,字皇父,充石的孫子,以王父字為氏,遂姓皇父。漢朝時其后裔皇父鸞又改父為甫。這個曆程,在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也有記載。以上文獻資料說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,是春秋時代宋國公族的后裔,大約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曆史。這個姓發祥於現在的河南東部,其後子孫曾遷到魯國,然後由魯國遷往茂陵,即現在陝西省興平縣東北,而在當地發展成為名門望族。頭一個把皇父改為皇甫的是漢代的皇父(甫)鸞,同時他是茂皇甫氏的開基始祖。望族居安定郡(今甘肅固原縣一帶)。
 
 
18.宗政 音ㄗㄨㄥ ㄓㄥˋ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北魏大將軍宗政珍孫。

姓氏來源
 
據考證,“宗政”是由“宗正”所改,宗正本來是一種官名,爲九卿之一,專門掌管皇室親屬的事宜。這種官職,從我國歷史上頭一個皇帝秦始皇開始,歷代相襲,僅在名稱上有所不同。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記載“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爲宗政”,由此可知,劉德因任宗正之官,其後世子孫“以官名爲姓”,稱宗正氏,後稱宗政氏。得姓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。望族居彭城郡(今江蘇徐州市)。
 
 
19.濮陽 音ㄆㄨˊ ㄧㄤ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漢代有名人濮陽潛。
 
姓氏來源
 
以地名命姓。濮陽,古代又名澶州、帝丘,因地處濮水之陽,故名濮陽。上古時炎黃部落首領顓頊帝高陽氏曾建都濮陽(今河南濮陽市)。顓頊帝的後代有鄭國姬姓居於此地,居住在這裏的人以地名爲姓,稱作濮陽氏。
 
 
20.公冶 音ㄍㄨㄥ ㄧㄝˇ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公冶長。
 
姓氏來源
 
公冶出自姬姓。根據《國語注》上記載,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,族子季冶,字公冶,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,官拜大夫,他的子孫後來便以公冶為氏。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一個複姓,《論語》的20篇中,有一篇名為“公冶長”者,首載孔子論公冶長之為人。據說公冶長不但以賢而著稱,而且能通鳥語,多才多藝。這個複姓迄今大約有2500年以上的曆史。由上可知,公冶氏發祥於當時的魯國,系出魯國大族季氏之子季冶,由於季冶字為公冶,其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公冶。
 
 
21.太叔 音ㄊㄞˋ ㄕㄨˊ
 
解釋
 
(1)尊稱天子的叔父。
 
(2)複姓。如漢代有尚書太叔雄。
 
姓氏來源
 
從文獻資料去追源溯流,太叔氏的姓源有兩個:一是春秋時衛文公子太叔儀的後世子孫,有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太叔。《姓氏尋源》和《古今姓氏書辯証》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。二是從《姓氏考略》記載考證可知,春秋時鄭莊公的弟弟段受封於京,稱為京城太叔,其後世子孫以其“王父稱謂為氏”,而姓了太叔。周朝時期的衛國,位於現在的河北、河南一帶,是傳自周武王的少弟康叔。太叔氏的得姓始祖太叔儀,是名登《春秋三傳》的著名人物,他是戰國時代人,依此推算,太叔氏的得姓曆史,至少在2200年以上。春秋時代的鄭國,是傳自周厲王之子友。因此,太叔氏不管是源自衛國,還是鄭國,都是周文王的后裔。這個姓氏到了秦漢以後便逐漸少見。望族居東平郡(今山東省東平縣東)。
 
 
22.申屠 音ㄕㄣ ㄊㄨ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漢代的申屠嘉、申屠建。
 
姓氏來源
 
根據《英賢傳》上記載,當周武王伐紂興周時,大行封建制度,曾把賢士伯夷的后裔封為申侯,當時申國的位置,在今河南省南陽縣的地方。又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記載,到了西周末年,昏君周幽王的皇后,是申侯的妹妹。其後這位申侯有子孫被周平王封於安定郡的屠原(今陝西合陽縣東),後來,子孫便以申屠為姓。由上述文獻資料看來,申屠氏的得姓,是先有“以國為氏”,後有“以地為氏”而組合成複姓氏。望族居京兆郡(今陝西長安以東一帶);河西郡(今山西臨汾縣)。
 
 
23.公孫 音ㄍㄨㄥ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名家之公孫龍。
 
姓氏來源
 
公孫一姓源遠流長,根據《路史》上記載,軒轅氏初姓公孫,後改姓姬。由此看來,“公孫”一詞,自古以來本身的意義便十分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從《廣韻》上記載:“封公之后,自皆稱公孫。”可知,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,被尊稱為公孫。從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記載“公孫氏,皆貴者之稱。”可見,後來“公孫”的意義延伸了,一般人也尊稱貴冑的子弟為公孫。如近來的對人的“公子”稱謂。據說春秋時代出身于諸侯之家的公孫,乾脆以“公孫”為姓,也稱為公孫氏了。由此可見,公孫為姓的中國人中,並不完全是一脈相承自黃帝,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貴族的後裔。不管怎麼說,公孫氏的曆史悠久、高貴和尊榮,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擬的。望族居高陽郡(今山東臨淄縣西北一帶);扶風郡(今陝西咸陽縣東一帶)。
 
 
24.慕容 音ㄇㄨˋ ㄖㄨㄥˊ
 
解釋
 
(1) 複姓。源出於胡人,如後燕成武帝慕容垂。
 
姓氏來源
 
《三國志•鮮卑傳》中提到,漢桓帝時,鮮卑分為中、東、西三部,中部大夫柯最闕,居慕容寺。而從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的記載上考究,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,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,建立鮮卑國,自言慕二儀(天地)之道,繼三光(日、月、星)之容,因此以慕容為姓,稱為慕容氏。曆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。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里。
 
 
25.仲孫 音ㄓㄨㄥˋ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魯國有仲孫蔑。
 
姓氏來源
 
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記載:“魯公子慶公之后。慶父曰共仲,故以為仲氏。為閔公之故,諱殺君之罪,更為孟氏,亦曰孟孫氏。”由此可見,仲孫、孟孫,乃至仲氏、孟氏,原來統統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,他們的始祖,便是春秋時代魯國公子慶父。追本溯源,他們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。根據考證,慶父是當時魯莊公的弟弟,在廷上大權在握,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。後來魯莊公去世,其水般當立,可是慶父卻不喜歡般,就把他殺了,改立閔公。然而,閔公被立之後,表現卻不合他的意,於是他又遣使卜弒閔公於武閣。當時的魯國就是他一個的天下。他的部分子孫“以王父字”和後代的“孫”合而姓,稱仲孫氏。春秋時代的魯國在今山東省境內。望族居高陽郡(今山東臨淄縣西北一帶)。
 
 
26.鍾離 音ㄓㄨㄥ ㄌㄧˊ
 
解釋
 
(1)地名。春秋為鍾離子國;秦漢為鍾離縣;明初以太祖朱元璋生於此,增設鳳陽縣,改鍾離為臨淮縣。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。
 
(2)複姓。如宋有鍾離瑾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世本》和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上記載可知,鐘離是春秋時期宋國伯宗之子州犁因為避難而居於楚國鐘離,其後即以此地名為姓,稱鐘離氏。得姓至今已有 2000多年的曆史。春秋時楚國的鐘離,在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一帶,這裡便是鐘離氏的發源地。望族居于會稽郡(今浙江省吳興縣一帶)。
 
 
27.長孫 音ㄓㄤˇ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排行最大的孫子。
 
(2)複姓。如唐有名人長孫無忌(唐太宗皇后長孫皇后之兄)。
 
姓氏來源
 
關於長孫氏的來源有二個說法:一是如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舊唐書•長孫無忌傳》上記載所言,長孫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,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,號反正跋氏,又是拓跋圭的長子,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,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;二是《漢書•藝文志》上記載有長孫順,認為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氏,但源流無從考證。總之,長孫氏的得姓曆史多在2000年上下,少在1500年左右。望族居濟陽郡(今河南蘭考縣東北)。
 
 
28宇文 音ㄩˇ ㄨㄣ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北周有宇文覺、隋有宇文化及等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周書•文帝紀》和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兩書上考究,可知“宇文”兩個字,都是從當時鮮卑語翻譯過來的,“宇”是天的意思,“文”是君的意思。南北朝時的中原地區,兵荒馬亂,許多外族都想來中原打天下,而原居遼東的宇文氏的始祖,由于無意間獲得一塊玉璽于河,認為寓意要他們當皇帝,所以,不但把國號改為宇文,甚至連其酋長一家人,也都改姓了宇文。也許真的是“天意”,鮮卑族的這一支族人以宇文為氏之後,果然打出了天下,當上了皇帝,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的北周王朝。宇文氏的得姓,大約大1500以前。發祥地點應該是現在綏遠的武川一帶。望族居趙郡(今河北趙縣);后來居太原郡(今山西太原縣)。
 
 
29.司徒 音ㄙ ㄊㄨˊ
 
解釋
 
(1) 職官名。周禮地官有大司徒,為六卿之一,掌理教化。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,東漢時改為司徒,主管教化,與大司馬、大司空並為三公。魏沿用,但三公僅為虛銜,不涉朝政。隋唐以後三公參議政事。歷代沿用,至明代而廢。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 大司徒 。
 
(2)複姓。如唐代有司徒映。
 
姓氏來源
 
“司徙”,是古代的官職名,始於4000多年前的唐、虞之置,負責管理民眾、土地教育等事情。司徒一職曆代的名稱都不同,例如,到了前清時期,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徙。根據《史記》和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的記載,虞舜曾為堯時的司徙官,他的支系子孫中有“以官職名為姓”的,稱司徙氏。望族居趙郡(今河北省趙縣一帶)。這里便是司徙氏的老家和發源地。
 
 
30.鮮于 音ㄒㄧㄢˇ ㄩ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唐朝官吏鮮于仲通。
 
姓氏來源
 
鮮于的祖先是箕子,箕子是紂王的叔父,是古代聖君商湯子姓後裔。周武王克殷后,仰慕箕子的賢德,曾經訪以天道,他就作了《書經》上那篇著名的《洪范》,陳述天地之大法。其後,他被周武王封于朝鮮,可是,卻始終不肯對周天子稱臣,也不想回中國來。箕子依照故國的習慣,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個叫作“于”的采邑,仲的後裔也依照“故鄉”的習慣,合鮮、于二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。不久以後,其子孫逐漸地播遷回了中國,使得鮮于氏也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姓氏。這可以從《古今姓氏書辯証》和《尚友錄》兩本書中得到考證。鮮于姓起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。望族居漁陽郡(今北京以東、天津以北、長城以南、遵化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)。
 
 
31.司空 音ㄙ ㄎㄨㄥ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周時有冬官大司空,為六卿之一,掌水土營建之事。秦無司空,置御史大夫,漢初沿置,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。後多有更名,或稱御史大夫,或稱司空,至明始廢。隋唐之世,設六部,後因通稱工部尚書為 大司空 。
 
(2)複姓。如唐有司空曙、司空圖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“司空”,是古代官職,主管土木工程。始置於4000多年前的唐、虞之際,後來到了周朝時,位列六卿,漢朝時位列三公,到了前清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。司空氏的得姓曆史悠久,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漢書•百官公卿表》上的記載,司空氏的始祖夏禹因作司空官,其支系子孫即以官為姓,稱司空氏。得姓至少也有 4000年。望族居頓丘郡(今河北省清丰縣西南一帶)。
 
 
32.閭丘 音ㄌㄩˊ ㄑㄧㄡ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唐有閭丘曉。
 
姓氏來源
 
《尚友錄》上的記載“邾國閭丘氏食邑於此”說明閭丘是“以邑為氏”的。閭丘,原來是春秋時邾國的一個地名。當時在周天子統治的封建制度之下,有人被封食采于此,所以,這一家族的後代子孫,就“以邑為氏”,而姓了閭丘。另外,《世本》上指出,齊國的閭丘嬰之後世子孫,也以“閭丘”為姓,稱為閭丘氏。得姓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曆史。古代邾國的位置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南。望族居頓丘郡(今河北清丰縣西南)。
 
 
33.子車 音ㄗ˙ ㄔㄜ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時秦國有大夫子車奄息。

姓氏來源
 
從《左傳注》上記載可知,子車氏得姓于春秋時代秦國大夫的一個姓氏,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。秦國當時位于甘肅禮縣東北、張家川東、陝西寶雞、鳳翔東南一帶。根據《詩經•秦風•黃鳥》一書上說,秦穆公死,曾以子車奄息、子車仲行、子車鉗虎三人殉葬,引得國人賦黃鳥之詩以哀悼。這個複姓,後來已經看不到了,根據學者判斷,可能是他們的後世子孫改為其他姓氏的緣故。
 
 
34.兀官 音ㄨˋ ㄍㄨㄥ
 
解釋
 
(1)複姓。
 
姓氏來源
 
關於丌官一姓,《孔子家語•本姓解》說,孔子年十九,娶于宋之丌官氏。《魯先賢傳》云:孔子妻丌官氏。《元和姓纂》亦有丌官氏。《姓氏尋源》說:丌與笄同,掌笄官之后。笄即簪子,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弁冕。《儀禮•士昏禮》云:“女子許嫁,笄而醴之,稱字。”這是指“發笄”。又《儀禮•士冠禮》云:“皮弁笄,爵弁笄。”這是指弁笄,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。周代禮制中有掌管“笄”的笄官職,亦為世襲,后裔則官為氏,姓“丌官”。學者研究丌之字義與“笄”字相通,在古代,插笄為一種禮儀,所謂“女十五而笄”,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,因此,從先秦時期到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,專門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。而丌官氏,便是當時掌笄官的子孫。"
 
 
35.司寇 音ㄙ ㄎㄡˋ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周禮秋官有大司寇,為六卿之一,掌理刑獄。後世稱刑部尚書為 大司寇 ,侍郎稱為 少司寇 。
 
(2)一種刑罰。將罪犯發往邊疆,以防禦外寇。後漢書˙卷五十六˙張 傳: 帝乃悟,減騰死罪一等,餘皆司寇。
 
(3)複姓。如春秋時魯國有大夫司寇惠子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“司寇,”是掌管刑獄、糾察的官職。根據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記載,司寇氏是衛靈公子之子公子郢之後,郢之子孫擔任衛司寇,後以官為氏而得姓。又根據《通志 •氏族略》記載,司寇氏發祥於春秋時代的衛國。周武王時封甦忿生為司寇官,其後子孫“以官命氏”而姓了司寇,稱司寇氏。至今已有2500年的曆史。當時,他們在北方的河南、河北等地繁衍,望族居昌平郡。
 
 
36.巫馬 音ㄨ ㄇㄚˇ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巫馬施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巫馬,本來是周朝時的一種官名,即掌管治療馬匹的官職。巫馬氏正是由這種官職的后人以巫馬為姓,稱巫馬氏。這可以在《姓氏考略》得到印証,書中有關於他們“掌養疾馬而乘治之,以官為氏。”的記載。而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有關於巫馬氏的子孫,孔子門生之一的巫馬施,曾經任單父的宰相的記載。巫馬施精心於國事,可從史書記載中知道。巫馬以後,這個複姓,就很少見名人出現,也可能是改姓單姓巫的原因吧。
 
 
37.公西 音ㄍㄨㄥ ㄒ一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公西赤。
 
姓氏來源
 
公西一姓,根據《姓氏尋源》記載,出自春秋時魯國公族,為委孫氏的支子後裔。公西氏,在春秋時代也是魯國的一個公族,出自權高名重的季孫氏,算起來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。從《姓氏尋源》追溯,在孔子的眾多門徒中,姓公西的不少,其中數公西赤的名氣最大,也最有成就。公西氏鼎盛于魯,是現在山東境內的一大名門。公西姓望出頓丘郡。
 
 
38.顓孫 音ㄓㄨㄢ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顓孫師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風俗通》和《尚友錄》上的記載可推敲出,顓孫氏是春秋時代的陳國公族,推算起來,上古聖君虞舜媯姓的後裔顓孫,從陳國到晉國去做了官,其後世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顓孫,稱顓孫氏。春秋時代陳國位於今河南省的淮陽一帶,這裡應是顓孫氏家族的老家。據考證他和4000多年前的顓頊帝高陽氏,並沒有血緣關系。顓孫氏得姓至今只有2600多年的曆史。望族居丹陽郡(今安徽宣城縣一帶)。
 
 
39.壤駟 音ㄖㄤˇ ㄙˋ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壤駟赤。
 
姓氏來源
 
壤駟姓的開山鼻祖是壤駟赤,在《孔子家語》曾有孔子弟子壤駟赤的記載。壤駟氏是源於春秋時代的秦國。秦在當時位於現在工甘肅禮縣東北、張家川東、陝西寶雞、鳳翔東南一大片地方。壤駟氏也就發祥于這里。《英賢傳》上指出,壤駟是複姓。這個複姓,根據《姓氏考略》的記載,自從壤駟赤之後,改複姓為單姓壤,所以,複姓壤駟氏極為少見。而單姓壤姓之後,望出上 ,即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一帶。可見壤姓當時是以這里為繁衍中心的。
 
 
40公良 音ㄍㄨㄥ ㄌㄧㄤˊ
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公良孺。
 
姓氏來源
 
公良氏,是稀見的姓氏。根據姓氏考略》記載,鼻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,公子良的後代合其稱號中的“公”與名字中的“良”。孔子的得意門生公良孺便是其後人。春秋時期陳國位於今河南省的淮陽一帶。公良氏的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。
 
 
41.漆雕 音ㄑㄧ ㄉㄧㄠ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漆雕開。
 
姓氏來源
 
《路史》上提到,吳后有漆雕氏。而《史記•仲尼弟子傳》上姓漆雕氏的孔子弟子漆雕開、漆雕哆、漆雕徙父三人的記載,他們都是春秋時的魯國人,即今山東人,其中以漆雕開的名氣最大,他比孔子小8歲,以“習尚書,不樂仕”而著稱。古代的吳國,是傳自周文王的伯父泰伯。漆雕氏既然是傳自吳國,追本溯源,跟周文王所傳的眾多姓氏,當然都是“兄弟”關係了。自秦漢以後,這個複姓很少見到,但並沒有絕跡,今沈陽仍有此姓。不過,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》上有,“魯漆雕開之后,單姓漆氏”的記載,這就不難知道這一複姓其少見的原因了。
 
 
42.樂正 音ㄩㄝˋ ㄓㄥˋ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樂官之長,掌管國子之教。周禮大司樂,掌大學,為大樂正;樂師掌小學,為小樂正。
 
(2)複姓。如戰國時有樂正克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樂正,就是管理樂師與樂器的官。樂正本來是周朝時的一種官職,在朝廷上,很受皇帝重視。在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尚友錄》上都有“周官樂正,以官為氏。”的記載。由此可知複姓樂正便是傳自周朝,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。根據史書記載,樂正氏望出濟陰郡,即今山東省定陶的西北。這裡便是樂正氏家族的老家。
 
 
43.宰父 音ㄗㄞˇ ㄈㄨˋ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孔子弟子有宰父黑。
 
姓氏來源
 
根據《孔子家語》記載“孔子弟子有宰父黑”可知,宰父氏得姓於春秋戰國時期,宰父黑是當時的魯國人。單姓的宰氏,根据《元和姓纂》的記載,是“周大夫宰孔,周公之後,以官為姓”。因此可論斷,宰父和宰氏原來是一家人,是由複姓改為單姓的。其發源地也應在魯國,即今山東。望族居魯郡(今山東滋陽縣西一帶)。這個複姓曆史很少見,至今還有很大爭議,至于是“宰父”還是“罕父”還有待考究。
 
 
44.穀梁 音ㄍㄨˇ ㄌㄧㄤ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戰國時人穀梁赤。梁
 
姓氏來源
 
從《姓氏尋源》上追溯,可知,穀梁氏望出下邳,因粱亦作梁,以穀種為氏而得姓。《元和姓纂》上也有提到“下邳有穀梁氏。”從這些文獻可以知道,穀梁氏是源出於山東的一個古老複姓,得姓於春秋時期,迄今已有2800多年曆史。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提到的穀梁赤作《春秋穀梁傳》,在我國學術界很有聲譽。這個家族到了唐代已轉遷到了下邳,即今江甦省徐州東一帶地方。古今名人詞典,難找到穀梁氏的名人。
 
 
45.拓跋 音ㄊㄨㄛˋ ㄅㄚ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北魏的姓。鮮卑族拓跋珪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,併吞黃河流域,建立魏國。即南北朝時北朝的北魏。或作 托跋 ﹑ 拓拔 。
 
姓氏來源
 
《魏書•官氏志》記載:“黃帝子昌意少子悃,受封北土,黃帝以土得王,北俗謂土為拓,謂後為跋,故以拓跋氏。后孝文帝改為元氏。自是拓跋降為庶姓。”另《北史 •魏本紀》、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也有同樣的記載。由此可知,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。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,後為前秦苻堅所滅。淝水之戰后,拓跋圭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,同年改國號為魏,史稱北魏。先建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,后孝文帝遷都洛陽。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,西至新疆東部,東至遼西,南至淮河、秦岭為界。共曆17帝,171年。
 
 
46.夾谷 音ㄐㄧㄚˊ ㄍㄨˇ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金明將夾谷謝奴。
 
姓氏來源
 
由《姓氏考略》記載可知,這個複姓出於金代,女真加古部,後訛為夾谷。公元1115年,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稱帝,國號金,年號收國,建都會寧(今黑龍江阿城南)。公元1125年,滅遼,次年滅北宋。先后遷都燕京(今北京)、開封。夾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曆史,是姓氏中曆史最短的。
 
 
47.軒轅 音ㄒㄩㄢ ㄩㄢˊ
 
解釋
 
(1)高大的轅門。史記˙卷六十九˙蘇秦傳: 前有樓闕軒轅,後有長姣美人。
 
(2)黃帝的名號。
 
(3)星座名。共十七顆星,在北斗七星的北邊。
 
(4)複姓。如宋朝有軒轅損。
 
姓氏來源
 
從文獻資料可知,軒轅一姓起源於5000年以前,其始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。據考證。一說如《史記•索隱》上所記載,認為是黃帝居軒轅之丘而有軒轅氏;一說是為黃近作軒冕之服,而被人尊稱為軒轅氏。總之,兩者都有可能,或兼而有之。一句話,如《漢書•古今人表》記載所言“軒轅,即黃帝也。”軒轅氏出自黃帝,其後代中有以軒轅為姓,這是無疑的。而“軒轅之丘”在今河南省新鄭縣的西北。由此可見,河南新鄭一帶跟每個炎黃子孫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。
 
 
48.令狐 音ㄌㄧㄥˋ ㄏㄨˊ
 
解釋
 
(1)地名。春秋時晉地,故城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。
 
(2)複姓。春秋時晉之魏顆封於令狐,後世因以為姓。如令狐楚、令狐綯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令狐,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。這個地方的位置,根據《水經•凍水注》所記載的“令狐即猗氏地”,即今山西省猗氏縣的西方。那麼,這個地名又是怎樣變成複姓的呢?根據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記載,原來,春秋時代曾經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,在公元前376年的時候,被其大夫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。當時瓜分晉國的魏氏,是傳自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,畢公高的裔孫畢萬,首先在晉國官拜大夫,聲勢一天比一天盛,到了畢萬的曾孫魏顆,由於跟秦國打仗立了大功,被晉君別封於令狐,並於傳到其子魏頡時,“以邑為氏”而姓的令狐。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。
 
 
49.段干 音ㄉㄨㄢˋ ㄍㄢ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子貢弟子段干木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路史》和《史記》上的記載可知,春秋時期老子的兒子宗,先封於魏國的段邑,後封于魏國的干邑,後來“以邑為氏”合其封邑名而稱段干氏。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。春秋時期的魏國,在今山西省的芮城以北地區,所以段干氏的發源地應該是山西,後來逐漸向東播遷。望族居魯郡(今山東滋縣西一帶)。
 
 
50.百里 音ㄅㄞˇ ㄌㄧˇ
 
解釋
 
(1)一百里。比喻距離的遙遠。詩經˙大雅˙桑柔: 維此聖人,瞻言百里。
 
(2)古時一縣的轄區約百里,後轉稱縣宰為 百里 。後漢書˙卷七十六˙循吏傳˙仇覽傳: 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?
 
(3)泛指面積廣大。莊子˙盜跖: 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
 
(4)城市名。在今甘肅省靈臺縣西。
 
(5)洲名。在今湖北省枝江縣東。北魏˙酈道元˙水經注˙江水注: 縣左右有數十洲,槃布江中,其百里洲最為大也。
 
(6)複姓。如春秋時秦國有百里傒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風俗通》上的記載追溯,可以知道,百里氏原來是虞國人,入秦後,受封於百里邑,子孫即以百里為姓,稱百里氏。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。春秋時虞國位於今山西平陸北方,後世子孫轉遷到新蔡郡,並為望族。望族居新蔡郡(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一帶)。
 
 
51.呼延 音ㄏㄨ ㄧㄢ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宋有呼延贊。
 
姓氏來源
 
《姓氏考略》有關於“匈奴四族呼衍氏,入中國改為呼延氏。”的記載。《漢書》也提及“匈奴四族有呼延氏。”呼衍,按唐顏師古注,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。由此可知,呼延氏原來是匈奴族人氏,在漢代初期到中國來的,至今也有2000年的曆史。至於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,無從考證清楚。
 
 
52.東郭 音ㄉㄨㄥ ㄍㄨㄛ
 
解釋
 
(1) 東邊的外城。明˙孫仁孺˙東郭記˙第二十二齣: 家僮,可把禮物擺下,早出了東郭,到此墦間也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齊有東郭書。
 
姓氏來源
 
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指出,東郭氏是齊公族桓公之後也。而《姓譜》上記載,認為東郭氏源自姜姓,在春秋時期,齊桓公曾居住在東郭(東門外城),其子孫便“以其居住地名”東郭為姓,而稱東郭氏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。春秋戰國時,齊國的位置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附近,東郭氏的發源地便在這裡。
 
 
53.南門 音ㄋㄢˊ ㄇㄣˊ
 
解釋
 
(1)南城門。如: 臺北市的舊城門只有北門保存最好,其餘東門﹑西門﹑南門早就毀壞了。
 
(2)複姓。如商朝有南門蠕。
 
姓氏來源
 
南門,除一般通用的意義外,根據《史記•天官書》記載,古代把離地球最近的兩顆恆星,圓規座和半人馬座稱為南門星。《姓氏考略》記載指出,古代看守城郭南門的官,或居住於南門附近的人都以南門為氏。而《鬻子》中提到南門氏的始祖是南門蠕。南門蠕是商湯的七位佐臣之一。這樣說來,南門氏早在3700多年前的商湯之時便已出現了。根據考證,當時的得姓是“以官為氏”,而姓了南門。發源於河內郡,即今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北的武陟西南。望族居汝南郡(今河南汝南縣東南)。
 
 
54.羊舌 音ㄧㄤˊ ㄕㄜ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晉大夫羊舌職。
 
姓氏來源
 
所謂羊舌,是晉的一個邑名。從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和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三書上考證可知,春秋時期,晉靖侯的裔孫受封於羊舌邑,其後子孫“以封地為姓”,稱羊舌氏。曆史上晉國位於山西省曲沃西北一帶,當時的羊舌是晉國的一個邑,因此說羊舌氏的老家在山西。望族居京兆郡(今陝西長安以東一帶)。
 
 
55.微生 音ㄨㄟˊ ㄕㄥ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魯隱士微生畝。

姓氏來源
 
根據《路史》上記載的“魯公族有微生氏”,證明其出身極為高貴,是魯國公族之後。推溯起來,其祖先是曆史上的聖君周文王,因為,魯國的公族是周文王的後裔。曆史上的魯國,在今山東省曲阜一帶,微生氏家族的老家便在這裡。
 
 
56.公戶 音ㄍㄨㄥ ㄏㄨˋ
 
(1)複姓。如漢書儒林傳有公戶滿意。
 
 
57.梁丘 音ㄌㄧㄤˊ ㄑㄧㄡ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漢代大臣梁丘賀。
 
姓氏來源
 
《尚友錄》上指出,梁丘起源是以邑為氏。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,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梁丘山之南。《春秋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梁丘的記載,據考證,這位齊侯便是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。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,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,從此以後,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,稱梁丘氏。望族居馮翊郡(今陝西夏縣)。一直到今天,山東梁丘山的山南,仍有一座梁丘城,雖經長久日晒雨露,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。這座山城,便是梁丘家族的發祥之地,梁丘氏的後代在尋根探源時不妨去此一游。複姓梁丘名人少見,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。
 
 
58.左丘 音ㄗㄨㄛˇ ㄑㄧㄡ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。
 
姓氏來源
 
左丘本來是一個地名,關於的得姓來源,有兩種說法。一說是根據《氏族博考》上記載,認為是因為左丘明居住在左丘,所以稱為左丘氏。左丘的始祖左丘明是春秋時期魯國太史,文才出眾,是著名的大文學家,撰寫《左傳》,亦稱《春秋左氏傳》或《左氏春秋》,儒家經典之一。又一說法是因為齊國有一個地名叫左丘(今山東臨淄一帶),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子孫後代,便以地名為姓。左丘氏的老家應是在山東臨淄。得姓曆史至今已有2400年左右。望族居濟郡(今山東淄一帶)。
 
 
59.公伯 音ㄍㄨㄥ ㄅㄛ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魯有公伯僚。
 
 
60.西門 音ㄒㄧ ㄇㄣˊ
 
解釋
 
(1)西邊的門。史記˙卷八˙高祖本紀: 將軍紀信乃乘王駕,詐為漢王,誑楚,楚皆呼萬歲,之城東觀,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。 唐˙白居易˙履道西門詩二首之一: 履道西門有弊居,池塘竹樹遶吾廬。
 
(2)複姓。如戰國時魏有西門豹。
 
姓氏來源
 
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記載:“鄭大夫居西門,因氏焉。”由此可知,春秋時代的鄭國有一位大夫居住於西門,其後,就以西門為姓,稱西門氏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。春秋時鄭國位於今陝西省和華縣東南一帶。望族居梁郡(今河南商丘縣南一帶)。
 
 
61.公祖 音ㄍㄨㄥ ㄗㄨˇ
 
解釋
 
(1)舊日士紳對巡撫、按察司、道台、知府等本地長官的稱謂。喻世明言˙卷二˙陳御史巧勘金釵鈿: 若非老公祖神明燭照,小女之冤,幾無所伸矣。
 
(2)複姓。如史記仲尼弟子傳有公祖句茲。
 
 
62.第五 音ㄉㄧˋ ㄨˇ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漢代有大臣第五倫。
 
姓氏來源
 
漢初,漢高祖劉邦鑒於關中地區長期戰爭,勞力缺乏,而過去的諸侯不忘復辟,於是他下令遷徙將一些諸侯的後裔遷來關中,既解決關中勞力缺乏的問題,其中田氏齊國被遷往園陵,因人口多,故按順序為姓,第五即遷徙中的第五支,田氏齊國的後裔。
 
 
63.東宮
 
解釋
 
(1)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。亦借指太子。詩經˙衛風˙碩人: 齊侯之子,衛侯之妻;東宮之妹,邢侯之姨。 亦稱為 青宮 ﹑ 春宮 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齊有大夫東宮得臣。
 
 
64.安陵 音ㄢ ㄌㄧㄥˊ
 
解釋
 
(1)地名。戰國時魏屬地,在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。
 
(2)複姓。
 
 
65.孤竹 音ㄍㄨ ㄓㄨˊ
 
解釋
 
(1)孤生的竹。周禮˙春官˙大司樂: 孤竹之管,雲和之琴瑟。 朱熹˙注: 孤竹,竹特生者,孫竹竹枝根之末。 文選˙張衡˙東京賦: 爾乃孤竹之管,雲和之瑟。
 
(2)樂器名。古代的一種管樂器。文選˙張協˙七命: 吹孤竹,拊雲和。
 
(3)複姓。
 
 
66.宗伯 音ㄗㄨㄥ ㄅㄛˊ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周代六卿之一,掌管禮儀祭祀等事,即後來禮部之職。故後世亦稱禮部尚書為 大宗伯 ,禮部侍郎為 小宗伯 。
 
(2)受人尊敬、推崇的大師。元˙辛文房˙唐才子傳˙卷二˙皇甫冉: 每文章一到朝廷,而作者變色,當年才子,悉願締交,推為宗伯。
 
(3)複姓。
 
 
67.偪陽 音ㄈㄨˊ ㄧㄤˊ
 
解釋
 
(1)國名。春秋時的小國,位於今山東省嶧縣。左傳˙襄公十年: 夏五月甲午,遂滅偪陽。 杜預˙注: 偪陽,妘姓國,今彭城傳陽縣也。
 
(2)複姓。
 
 
68.角里 音ㄌㄨˋㄌㄧˇ
 
解釋
 
(1)地名。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南。亦作 甪里 。
 
(2)複姓。亦作 甪里 。
 
 
69.高堂 音ㄍㄠ ㄊㄤˊ
 
解釋
 
(1)屋的正室廳堂。文選˙左思˙蜀都賦: 置酒高堂,以御嘉賓。
 
(2)稱謂。對父母的敬稱。唐˙陳子昂˙宿空舲峽青樹村浦詩: 委別高堂愛,窺覦明主恩。 宋˙歐陽修˙漁家傲˙正月斗杓初轉勢詞: 正月斗杓初轉勢,金刀剪綵功夫異。稱慶高堂歡幼稚。
 
(3)複姓。如三國魏有高堂隆。
 
 
70.鮮卑 音ㄒㄧㄢ ㄅㄟ
 
解釋
 
(1)山名。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之西,當地人稱為 蒙格 。鮮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。
 
(2)我國少數民族之一。本屬東胡族。分布在西喇木倫河、洮兒河間,因鮮卑山而得名。漢代時被匈奴打敗,分鮮卑、匈奴二支,匈奴亡後,漸移居匈奴故地。晉時為五胡之一,燕國慕容氏、涼國禿髮氏、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,皆鮮卑族。今為通古斯系。
 
(3)複姓。如元有灤州節度使鮮卑仲吉。
 
 
71.南郭 音ㄋㄢˊ ㄍㄨㄛ
 
解釋
 
(1)城郭南邊的外邑。宋書˙卷八十八˙沈文秀傳: 九月,又逼城東,十月,進攻南郭。 唐˙皇甫冉˙赴李少府莊失路詩: 君家南郭白雲連,正待情人弄石泉。
 
(2)複姓。如周代有南郭偃、南郭旦于。
 
 
72.羊角 音ㄧㄤˊ ㄐㄧㄠˇ
 
解釋
 
(1)羊的角。
 
(2)旋風。語出莊子˙逍遙遊: 翼若垂天之雲,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。
 
(3)棗樹。南朝梁˙簡文帝˙賦詠棗詩: 風搖羊角樹,日映雞心枝。
 
(4)複姓。如周代的羊角哀。
 
 
73.右史 音一ㄡˋ ㄕˇ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周代設左右史,負責記錄天子的言行,左史記事,右史記言。一說左史記言,右史記事。
 
(2)複姓。如周有右史武。
 
 
74.烏孫 音ㄨ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國名。漢時建於西域,其位置相當於今新疆省境內溫宿縣以北,伊寧縣以南之地。
 
(2)複姓。如金人烏孫訛論。
 
 
75.延陵 音ㄧㄢˊ ㄌㄧㄥˊ
 
解釋
 
(1)地名:春秋吳邑,在今江蘇省武進縣地。為季札封地。今陝西省咸陽縣西北,漢成帝的墓地在此。
 
(2)複姓。如南朝宋有延陵蓋。
 
 
76.吐賀 音ㄊㄨˇ ㄏㄜˋ
 
解釋
 
(1) 複姓。如後魏有吐賀真。
 
 
77.王子 音ㄨㄤˊ ㄗˇ
 
解釋
 
(1)帝王的兒子。三國演義˙第三十三回: 曹操吞併疆土,今欲犯王子地面,萬乞救援。 儒林外史˙第八回: 自此隨在寧王軍中。聽見左右的人說,寧王在玉牒中是第八個王子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有王子狐、漢有王子中同。
 
 
78.西陵 音ㄒㄧ ㄌㄧㄥˊ
 
解釋
 
(1)泛指皇帝的陵寢。文選˙陸機˙弔魏武帝文: 汝等時時登銅爵臺,望吾西陵墓田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有大夫西陵高。
 
 
79.司士 音ㄙ ㄕˋ
 
解釋
 
(1)職官名:周禮夏官之屬,掌理群臣的名籍及爵祿的升遷降免。掌理工役的事。唐制,在府稱士曹參軍,在州稱司士參軍,在縣稱司士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有司士賁。
 
 
80.司城 音ㄙ ㄔㄥˊ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春秋時宋國設置,掌水土之事。原稱司空,因宋武公諱司空,故改為司城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有司城子罕。
 
 
81.申叔 音ㄕㄣ ㄕㄨ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春秋時有申叔時、申叔儀等。
 
 
82.東門 音ㄉㄨㄥ ㄇㄣˊ
 
解釋
 
(1)東邊的城門。詩經˙鄭風˙出其東門: 出其東門,有女如雲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時有魯大夫東門歸父。
 
姓氏來源
 
《通志•氏族略》和《尚友錄》上都有“魯莊公子遂,居東門,因以為氏。”的記載。由此可見,春秋時期的魯國(現今山東省境內),魯莊公庶子公子遂原來姬姓,因居東門,號東門襄仲,後代“以其居住地名”而姓了東門,稱東門氏。得姓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。望族居濟陽郡(今山東濟陽)。
 
 
83.公子 音ㄍㄨㄥ ㄗˇ
 
解釋
 
(1)古代稱諸侯的孩子。詩經˙麟之趾: 麟之趾,振振公子。
 
(2)尊稱他人的孩子。儒林外史˙第八回: 這二位乃是婁中堂的公子。
 
(3)古典小說戲曲裡對世家子弟的尊稱。如: 承蒙公子幫助,小弟萬分感激。
 
(4)複姓。如春秋時魯有公子牙。
 
 
84.九方 音ㄐㄧㄡˇ ㄈㄤ
 
解釋
 
(1)中央及八方的合稱。唐˙李賀˙感諷詩六首之一: 焉知腸車轉,一夕巡九方。
 
(2)複姓。如春秋秦穆公時有善相馬者九方皋。
 
 
85.叔孫 音ㄕㄨˊ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 複姓。如春秋魯大夫叔孫武叔。
 
 
86.浮屠 音ㄈㄨˊ ㄊㄨˊ
 
解釋
 
(1)佛陀的別名。見 佛陀 條。後漢書˙卷四十二˙光武十王傳˙楚王英傳: 晚節更喜黃老,學為浮屠齋戒祭祀。
 
(2)佛塔。西遊記˙第三十三回: 這個潑猴,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 亦作 佛圖 、 浮圖 。
 
(3)複姓。如唐代有浮屠泓。
 
 
87.賀蘭 音ㄏㄜˋ ㄌㄢˊ
 
解釋
 
(1)山名。主峰在寧夏省賀蘭縣境內,山脈東北走向,到達黃河西岸,略呈月形,全長約五百餘里。當地人稱為 阿拉善山 。
 
(2)地名。位於寧夏省銀川市東北,東臨黃河。
 
(3)複姓。如唐代有賀蘭進明。
 
 
88.沙陀 音ㄕㄚ ㄊㄨㄛˊ
 
解釋
 
(1)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。西突厥別部處月種,處月為突厥語 沙磧之義。居金娑山(在今新疆省鎮西縣東北)之南,蒲類海之東,有大磧名沙陀,故號沙陀突厥。唐太宗時,處月部隨西突厥降唐,其酋長子孫以助唐平亂有功,屢受唐封,並賜姓李。如晉王李克用、後唐莊宗李存勗、後晉石敬瑭、北漢劉知遠均為沙陀人。或稱為 朱邪 。
 
(2)複姓。如唐有沙陀金山、沙陀輔國等。
 
 
89.禿髮 音ㄊㄨ ㄈㄚˇ
 
解釋
 
(1)頭髮脫落。宋˙沈遼˙寄慶復允中詩: 坐想故人應見憶,如今禿髮不勝斑。
 
(2)複姓。如晉代有禿髮烏孤。
 
 
90.少師 音ㄕㄠˋ ㄕ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三孤中地位最尊的人。見 少保 條。
 
(2)古代樂官的副佐。論語˙微子: 少師陽,擊磬襄,入於海。
 
(3)古時年長退休的士。儀禮˙鄉飲酒禮˙鄭玄˙注: 大夫七十而致仕,老於鄉里,名曰 父師 ,士曰 少師 。
 
(4)複姓。如殷商時有少師陽。
 
 
91.北人 音ㄅㄟˇ ㄖㄣˊ
 
解釋
 
(1)北方人。如: 北人乘馬,南人乘舟 。漢書˙卷三十三˙儒林傳˙戚袞傳: 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,懷方北人。
 
(2)複姓。如舜時有北人無擇。
 
 
92.厙狄 音ㄕㄜˋ ㄉㄧˊ
 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隋代的庫狄士文、北齊的庫狄干。
 
 
93.王官 音ㄨㄤˊ ㄍㄨㄢ
 
解釋
 
(1)王朝的官員。左傳˙定公元年: 若復舊職,將承王官。 唐˙杜甫˙王命詩: 深懷喻蜀道,慟哭望王官。
 
(2)地名。春秋時晉地。在今山西省聞喜縣西。
 
(3)複姓。如楚國有王官子羽。
 
 
94.大夫 音ㄉㄚˋ ㄈㄨ
 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歷代沿用,多係中央要職和顧問。如御史大夫、光祿大夫、大中大夫等。
 
(2)宋朝對有特殊技藝者的尊稱。警世通言˙卷八˙崔待詔生死冤家: 啟請婆婆,過對門裱褙鋪裡請璩大夫來說話。
 
(3)複姓。如漢代有大夫但。
 
 
95.公族 音ㄍㄨㄥ ㄗㄨˊ
 
解釋
 
(1)諸侯的同族。文選˙曹冏˙六代論: 臣聞公族者,國之枝葉,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蔭。
 
(2)複姓。如漢代有公族進階。
 
 
96.右師 音ㄧㄡˋ ㄕ

解釋
 
(1)職官名。春秋戰國時宋、趙等國所設的執政官。
 
(2)複姓。如漢有右師譚、右師細君。
 
 
97.尚方 音ㄕㄤˋ ㄈㄤ
 
解釋
 
(1)職官名:掌管製造帝王御用的器物。秦置尚方令,漢沿置,有令、丞、員吏、從官十八人,後又分為中、左、右三尚方。魏、晉續置。唐省去 方 字,設中、左、右三尚署。元只設中尚監。明廢。掌配製藥品。
 
(2)複姓。如漢有尚方禁。
 
 
98.逢門 音ㄈㄥˊㄇㄣˊ
 
解釋
 
(1)古代射箭能手。
 
(2)複姓。如漢書古今人表有逢門子豹。
 
 
99.曹丘 音ㄘㄠˊ ㄑㄧㄡ
 
解釋
 
(1)介紹人、推薦人。漢代曹丘生到處讚揚季布的英勇,使季布享有盛名。故後作為薦引、稱揚者的代稱。聊齋志異˙卷一˙嬌娜: 羈旅之人,誰作曹丘者! (2)複姓。如漢朝曹丘生。
 
 
100.淳于 音ㄔㄨㄣˊ ㄩˊ

解釋
 
(1)複姓。如漢朝淳于恭。
 
姓氏來源
 
從《水經注》上推敲,可以知道淳于這一姓氏的緣起。周武王時,淳于公受封於斟灌國,號為淳于國,後世子孫“以國為氏”,而姓淳于。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。根據《古今姓氏書辯証》記載,唐憲宗年間,因要避御名,而改為于氏。古代的斟灌國,根據考證,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,這裡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。望族居齊郡(今山東臨淄縣一帶)。後來因徙遷,有的於河內郡為望族(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北一帶)。
 
 
101.王孫 音ㄨㄤˊ ㄙㄨㄣ
 
解釋
 
(1)貴族的子孫。西遊記˙第三十七回: 家家士女,處處王孫,俱去遊春賞玩。
 
(2)對他人的尊稱。史記˙卷九十二˙淮陰侯傳: 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王孫而進食,豈望報乎! 司馬貞˙索引引劉德曰: 秦末多失國,言王孫、公子,尊之也。 唐˙王維˙送別詩: 春草明年綠,王孫歸不歸。
 
(3)猴子的別稱。漢˙王延壽˙王孫賦: 有王孫之狡獸,形陋觀而醜儀。 唐˙柳宗元˙憎王孫文˙序: 、王孫居異山,德異性,不能相容。
 
(4)蟋蟀的別名。
 
(5)植物名。百合科王孫屬,多年生草本。葉四片,輪生於地上莖,其莖頂著一花,四瓣,色黃綠,根可入藥。
 
(6)複姓。如衛有王孫賈﹑楚有王孫由于。
 
 
102.公明 音ㄍㄨㄥ ㄇㄧㄥˊ
 
解釋
 
(1)公正而無隱私。文選˙劉孝標˙辯命論: 自古所歎焉,獨公明而已哉。
 
(2)複姓。如魯有公明宣。
 
 
103.屋廬 音ㄨ ㄌㄨˊ
 
解釋
 
(1)居室。唐˙韓愈˙示兒詩: 辛勤三十年,以有此屋廬。
 
(2)複姓。如戰國的屋廬連。
 
 
104.新垣 音ㄒㄧㄣ ㄩㄢˊ
 
解釋
 
(1)新築的垣牆。南朝陳˙徐陵˙廣州刺吏歐陽頠德政碑: 新垣既築,外戶無扃。
 
(2)複姓。如戰國時有新垣衍。
 
 
105.北宮 音ㄅㄟˇ ㄍㄨㄥ
 
解釋
 
(1)古時宮必向南,王的寢宮在前,稱為 南宮 ;王后寢宮在後,稱為 北宮 。周禮˙天官˙內宰: 憲禁令于王之北宮,而糾其守。
 
(2)複姓。如戰國時齊國勇士北宮黝、漢朝宦官北宮伯子。
 
 
106.雍門 音ㄩㄥ ㄇㄣˊ
 
解釋
 
(1)春秋時齊國都城營丘的西門。左傳˙襄公十八年: 及秦周伐雍門之萩。 杜預˙注: 雍門,齊城門。
 
(2)地名。在今陝西省咸陽縣南,漢朝鉤弋夫人之父葬於此。
 
(3)複姓。如戰國齊有雍門周。
 
 
107.西方 音ㄒㄧ ㄈㄤ
 
解釋
 
(1)方位名。東方的相對方向,即西邊。荀子˙勸學: 西方有木焉,名曰射干。
 
(2)西洋。指位於西半球、北半球的國家。相對於東方而言。如: 西方文化 。
 
(3)佛教用語。指西方極樂世界。如: 西方淨土 。
 
(4)複姓。如燕有西方虔。
 
 
108.司鐸 音ㄙ ㄉㄨㄛˊ
 
解釋
 
(1)古代宣揚教化、頒布政令時擊鐸警眾,故稱主持教化的人為 司鐸 。文選˙張衡˙東京賦: 次和樹表,司鐸授鉦。 亦稱為 秉鐸 。
 
(2)對天主教東正教神職人員的尊稱。
 
(3)魯國宮殿的名稱。左傳˙哀公三年: 夏五月辛卯,司鐸火。
 
(4)複姓。周時有司鐸射,為魯國大夫。
 
 
109.主父 音ㄓㄨˇ ㄈㄨˋ
 
解釋
 
(1)古代婢妾、僕役對男主人的稱呼。戰國策˙燕策一: 妾知其為藥酒也,進之則殺主父。 唐˙皇甫枚˙王知古: 主父近承天書赴闕,郎君復隨計吏西征,此惟閨闈中人耳,豈可淹久乎?
 
(2)戰國時趙武靈王讓國於其子惠文王,自稱 主父 。見史記˙卷四十三˙趙世家。
 
(3)複姓。趙武靈王號主父,其後支孫乃以之為氏。如漢朝有主父偃。
 
 
 
複姓還有非常多‧‧‧這算是ㄧ部分吧~~
 
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沐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